财务共享中心效果不如预期?听听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刘勤教授怎么说!
在过去十几年间,财务共享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日益深入。但为什么很多企业构建财务共享中心没有取得预期成效,财务转型效果不佳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勤教授近日发表的一篇《财务共享中心的功能定位、成功因素与未来趋势探讨》一文中,点明了其中的关键:财务转型效果不佳,和在财务共享中心构建和运营过程中没有将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融合有着莫大关联。
0****1
业财融合与 RPA 建设
业财融合是近些年较热的话题。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中,并不会自动实现企业的业财融合。部分企业只是考虑如何对交易业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的规模化管理,很少将辅助决策支持作为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目标。
不同企业管理层在建构财务共享中心时,往往也有着不同的期待。有的企业将降本增效、加强管控当作首要任务,有的企业则希望能将共享中心发展成企业的服务中台。如果只是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单纯的实现简单人员的集中,并没有将业务和财务信息共享,就会形成企业新的信息孤岛。
从共性的角度来看,当下大多数企业都应该期望财务共享中心能借助大数据技术充分挖掘长期运营中所积累的数据,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更多、更实时、更有效、更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但其中的关键在于,当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汇聚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时,“数据中心”能否成功转化为“数据赋能中心”。
企业需要将管理会计思想融入财务共享中,逐步扩大财务共享中心中共享流程的种类和范围,将共享的流程范围扩展到预算、资金管理、税务、绩效评价等高价值流程中,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使共享中心的信息系统在支持财务核算等交易性流程的同时,更多地与企业业务系统相结合,以逐步实现深度的业财融合,这样才有可能在共享中心中实现真正的管理会计功能。
而无论是打破信息孤岛,还是建设具有数据赋能中心的财务共享中心,刘教授认为 RPA 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未来,财务共享的发展将呈现出流程的柔性化和自动化、组织的虚拟化和碎片化、运营的外包化和众包化、平台的云端化和数字化、功能的融合化和集成化、数据的资产化和资本化、员工的专业化和复合化、服务的智能化和无人化的趋势,更显示出财务云、电子发票、机器人流程自动等技术应用上的无尽潜力。
那么 RPA 技术是如何助力财务共享中心业财融合的呢?接下来,我们以某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为例,为更多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02
某能源企业利用 RPA 实现业财融合
根据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资金管理和 RPA 技术的特点,该企业构建了基于 RPA 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资金管理系统框架。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业务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三个层级。如下图所示:
首先,业务层内有集团资金管理业务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包括资金管理系统、预算管控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为数据层提供海量的原始数据。其次,数据层同时打通 ERP 的供应链数据库、OA 流程审批数据库等,使用数据处理技术将共享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再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形成业财融合数据仓库,实现全业务流程的全数据管理。数据层通过面向战略与业务,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和数据集中共享,促进油田企业资金管理业务和财务的协同。
业务层和数据层都为应用层提供较完善的数据支持服务。最后,应用层处理资金计划、资金结算、资金调用等各项资金管理业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油田集团的各单位用户进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借助 RPA 技术在应用层参与资金管理日常工作。
基于 RPA 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资金管理系统框架有两大特点:
第一,构建了具有业务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信息技术,打破业务与财务之间的“信息孤岛”,使业务和财务在基础数据、账簿表单、工作流程、系统运行等方面顺利融合。
第二,在资金管理中嵌入 RPA 技术,实现业务数据、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的高效、自动化、无差错的转换。RPA 技术的应用使财务人员从传统的核算职能中解放出来,基于业财融合数据仓库,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智能、数据挖掘等,将尽可能多的决策自动化、智能化,使企业决策更加精准、科学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