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要颠覆电影
“我超爱李安,告诉他,快点来找我拍片,不然我快变老了!”
——威尔·史密斯在宣传烂片《重返地球》时,除了捧自己儿子,还跟李安隔空示爱了一下。
结果?
结果 6 年后,李安真的找他拍新片了。
还不止,李安还让 51 岁的威尔·史密斯,见到了 23 岁时的自己。
不多说,下个月上映的新片——
双子杀手
Gemini Man
老板很生气地问亨利(威尔·史密斯 饰):告诉我,你要杀死这个人怎么这么难?
不久之前,王牌特工亨利,在临退休之际,被神秘黑衣人追杀(这算不算自己致敬自己???)。
亨利有点慌。
刀口舔血这么多年,他从没有过这种感觉:
他总能预知我的一举一动。我在那准备开枪,他却消失了,就像幽灵一样。
一个近乎 100% 了解自己的敌人,你说怎么杀,人家可是连你要扔手雷都能提前预判。
完犊子。自己这辈子要践行“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古惑仔宿命预言么?
不。
某次追杀,亨利胜。杀手被逼近黑暗的角落。
杀手是谁,新仇还是旧恨?
噔!枪口的灯一照——
看着这张英俊帅气的脸蛋 亨利懵了——
这特么不是 25 年前的自己(电影中亨利的年龄跟现实中威尔的不一样)。
发生了什么?
25 年前,军方用亨利的基因,克隆了一个几乎完全一样的他。
之所以说几乎完全一样,是因为:
你拥有他的一切天赋,却不需要经历他的痛苦。
而之所以要让小亨利,去暗杀老亨利,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我是最出色的,所以,只有我,才能杀死我。
李安说《双子杀手》“多多少少有点 **’自我’的母题 **”,他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让“我”成了我。
是很绕,李安也知道绕,跟着他就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
人之所以为人,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跟一个克隆人比起来,我们都受着社会和习性的制约,我们受历史、生活、经历和教育等多方面影响。
就像《双子杀手》中的小亨利,他被告知,自己跟老亨利比起来,最大的优势是没有经历过过去的痛苦。
“痛苦”嘛,人的劣势,过去的痛苦就像个臭烘烘的泥潭,你深陷在里面,难免被它拖后腿。
但。
痛苦,是不是也恰好是老亨利的优势?
大概率是,因为小亨利的上司转头就跟他说:
现在让你挣扎的,是恐惧
有理由相信:
李安,是借了一个克隆人和本体间生死追杀的热闹动作片,复盘了一下每个人的“过去”。
确实热闹。
史皇不仅有毫不废话的利落拳脚。
甚至还有公路飙车戏码。
这些还好说,最困难的,是呈现一个“23 岁的威尔·史密斯”。
要感谢最新的科技,能够让我不只是跟一位威尔·史密斯,而且是两位,同时合作。
哎?!看到这很多人就要问了:
李安你不能为了宣传新片就不负责任胡吹啊?全 CG 做个年轻版的演员有啥难的,当我们没看过《本杰明·巴顿奇事》么,人家里头皮特从婴儿演到老头儿噢!
同学你坐下,还真不一样。
因为《双子杀手》,沿用了被好莱坞另一位技术狂魔卡梅隆称之为“新白金标准”的视觉技术:4K,120 帧,3D。
——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开创的“船新”技术标准。
3 年前上映时,经过那么多媒体狂轰滥炸地技术科普,肉叔已经不需要再给大家详细解释这三个词什么意思了吧?
把技术宅的术语,翻译成人话就是:
更清晰、更流畅、更纤毫毕现。
当时肉叔只买到 80 帧场次的票,第一次感觉看电影不像是看电影,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比利·林恩的那一滴眼泪。
清晰到眼泪经过肌肤的每一条细小褶皱时流动轨迹的变化都如此清晰。
因为过于清晰,真实到如此不真实。
在这种视觉技术的呈现下,电影已经没了所谓的“电影感”了。
(电影感是啥,你想下你们拍风景照之后的调色就知道了,比如王家卫的电影,高饱和度、高颗粒度、背景恰到好处的虚化)。
王家卫《春光乍泄》
4K,120 帧,3D。
技术的目的,是还原你肉眼的视觉。批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其中一个论调不就是说: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真人秀。
也就是说。
像是放大镜,在这么极致的清晰度和还原度下,CG 呈现效果哪怕只有稍微一丁点失误,“失真感”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远比仅仅是 CG 难无数倍。
跟 500 多名视觉特效工作者合作 2 年多才搞完全部镜头的李安,现在还感到后怕:
我从一开始就说“这将比我们想象的更难”,那真的很可怕,我现在依旧很害怕。
《双子杀手》哥伦比亚片场
那沿用最顶级视觉技术的《双子杀手》,呈现效果如何?
李安又从那个谦卑温和的君子,变成了片场的那副自信暴君模样:
视效、视觉,还有感触上面,带来了新颖感和参与感。它对我来讲也意味着,我们对电影观赏的参与感有了很大的转变。
“参与感”。第一步,是让你相信银幕上发生的一切,就是真实发生的。
李安带着特效师们,参考史皇年轻时的作品,仔细研究面孔和早期表演风格,还研究了他衰老的过程,包括鼻子的长度增长、眼球的层次变化、皮肤黑色素的变化等等。
大到骨架、细到每一根汗毛都一遍遍来回打磨。
视觉特效总监比尔·威斯坦霍佛表示:
年轻版亨利百分之百是威尔·史密斯的动态捕捉表演。他流下的每一滴眼泪、挥出的每一记重拳……
就连主角威尔·史密斯本人第一次观看成片时,都感觉到“诡异”:
每当我看到这个完美无瑕的 23 岁版本的自己,就像有人把我所有的缺陷都拿掉了。这太不可思议了。
小亨利每次出现在画面里,完全没有失真感,相反,脸上的皮肤泛着古铜色自然光,就连又长又翘的睫毛都原版还原。
连浸透眼眶的眼泪、隐藏在皮肤下的青筋,都真实清晰。
别忘了,这还是一部动作片。
更抵近的镜头、更清晰更流畅的画面,让所有的身体动作一气呵成,毫无破绽。更容易让你沉浸在 100% 的真枪实弹中。
尽管肉叔是李安死忠粉(我都不记得自己到底引用过多少李安的话了),还是实话实说:
不管是从母题还是框架,《双子杀手》的故事并不新。
实际上,《双子杀手》是个老剧本——
剧本 1997 年就已成型,迪士尼还曾经立项,邀请《壮志凌云》的导演托尼·斯科特执导,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既没法实现“一人分饰两角”也没法实现“返老还童”。
是技术的变革,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个无数人垂涎过、没有人实现过的故事。
李安说他一把年纪了才开始鼓捣技术(而且成了好莱坞技术狂魔代表人物),是因为“对于电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很好奇”。
技术会把电影变成什么样?
我觉得未来的电影可能会变很多,可能也不是我们目前想象的这样,是不是用镜头都很难讲。我们的想象力和对影像的需求,欣赏也好、参与也好、我们的经验也好,其实这一切才发展一百多年,你五百年往回看的话,你想会多少的发展呢?
是。
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 2D 到 3D,从笨重的拍摄器械到轻便的数码摄像机,到现在随手掏出的手机,电影从未停止过技术革新。
李安自己也说:
(以前我觉得)你不应该在你的手机上看电影。我觉得看电影就应该在影院,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因为技术不仅仅改变了感受方式,也已经彻底改变了创作的手段。
要是摄像机能像手机那么方便,李安拍《双子杀手》也不用把这么复杂的设备从美国扛去哥伦比亚了
期待,期待。不知道李安和威尔史密斯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李安的电影确实值得一看
10 月又有大片可以看了
这个必须点赞👍
大爱威尔史密斯